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民企四十年:“民营经济离场论”可以休矣

2018-11-10 14:19:1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首次起飞

  1977级大学生李东生从华南工学院(如今的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回到了老家惠州。当地人事局给他安排了三个职位,一个是到地区科委,一个是到公安局通信科,一个是到广播电视台。

  李东生想了想,问对方,去企业行不行?对方一脸奇怪地看着他:“怎么到企业去呢?可以呀,你自己去联系吧。”

  那时,大学生去企业工作,是十分少见的。李东生的想法却很简单,自己是学工的,四年苦读,一定要到工厂、企业去。在机关里,泡一杯茶、看看报纸,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当时的惠州只有两三个电子厂,一家新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看起来蒸蒸日上,吸引了李东生。

  他是这个新公司的第43个员工,第2个大学生,一进公司就被当成“宝贝”。这个中国第13家注册的中外合资企业,后来发展成为TCL集团,李东生则成为其董事长、CEO。

  多年后,他被称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企业家的代表——84派。另一个众所周知的代表人物,是地产大亨、万科前董事会主席王石。1984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公司工作的王石,组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为特区内最大的摄录像专业器材供应商。四年后,企业更名为万科。

  嘉德拍卖、泰康人寿的创始人陈东升,曾在公开场合用“混沌”形容84派,因为他们没有“制度的保障”。

  1978年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处于停滞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才逐渐争来一席之地。

  温州人章华妹在家门口摆货摊,卖日用品。她常常提心吊胆,一旦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来了,就立刻收摊关门。走在路上,她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常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看,这家是摆摊的,没出息。

  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始于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像章华妹这样的个体户被承认、被允许发展。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一份用毛笔填写的营业执照(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变化在逐渐发生。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坚持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同年,宪法进行修改,提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民企的各种讨论也在进行,比如雇工人数。当时,马克思的一段话被引申且频繁使用,认为雇佣7个还是8个人,是一个企业是否存在剥削的根本区别。

  而在上世纪80年代,雇工超过7人的民营企业大规模增加。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种养业的能手,请帮手、带徒弟,可参照《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执行。对超过上述规定雇工请较多帮工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而应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农村个体商业和各种服务业,经营灵活,方便群众,应适当加以发展,并给予必要的扶持。农民个人或合伙人进行长途贩运,也应当允许。”

  当时最为人所知的,是安徽芜湖的年广久。他的“傻子瓜子”在1984年即雇佣百人,引发了姓资还是姓社的大争论。

  当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对当前雇请工人超过法定人数的企业,可以不按照资本主义的雇工经营看待。

  邓小平也在同年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这场争论,直到1987年中央五号文件发布才逐渐平息。文件去掉了对雇工数量的限制,算是官方的一锤定音。文件还将几年前的“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变成了“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且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私人企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官方对民营经济的态度从不管到引导,对其存在的必要性认识也从“不可避免”变化为“必要的、有益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8年,宪法修改,提出“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三四十年后,有人总结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批企业家,认为他们多是草根出身,早年做国有企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竞争者,但企业仍然以家庭作坊为主。

  不管怎么样,从1978年到1992年,民营企业第一次起飞。根据数据,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从14万人增加到2467.7万人,民营企业在1992年达13.9万户。

1 2 3 4 共4页

编辑:杨晶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