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找到“生态、经济、民生”的利益平衡点,才能激发治沙动力、积累治沙财力,实现可持续治沙。
8-15 10:02
小的时候,家里人都让我跟着父亲学医,我不感兴趣,非要去工地当小工,后来组建了工程队,成立了公司,在城里搞基建,赚了些钱。12年前,我回到这里,跟哥哥苏和、弟弟李小龙一起承包银肯塔拉7万亩明沙,开始治沙造林。当时,朋友们都说我是个“疯子”。
8-15 10:02
近日,新华社刊发了《库布其竞相演绎“点沙成金”传奇》,报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的事例。
8-15 10:02
“我在沙漠中长大,出门就是漫天黄沙,几十公分的树苗子一夜就被吹得全部倒下,这种事经常有。不怕你笑话,就没见过大树。”记者跟随库布其沙漠治理经验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杭锦旗时,阿腾宝拉格告诉记者。
8-14 10:02
从8月6日开始,各大媒体连续播发评论员文章及长篇通讯报道库布其治沙,在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中引起巨大反响。昨天,沙漠生态治理“库布其经验”全国研讨会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举行,来自全国的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研讨亿利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8-14 10:02
连日来,被中央和自治区多家媒体密集报道的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和治理经验,在全区科技系统和高校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大力弘扬“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依靠科技和教育进一步做好自治区的防沙治沙工作,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
8-14 10:02
8月6日开始,中央媒体连续报道库布其治沙经验,报道在内蒙古广大干部群众、企业中引起热烈反响。他们纷纷表示,集中宣传报道令人备受鼓舞,倍感自豪,将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推进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库布其治沙模式也引起了业界专家热议。
8-14 10:02
“沙漠是大自然造就的地球生态的一部分,其成因和存在源于自然规律。为了生存和改善生活环境,我们要治沙,但是治沙一定要遵从自然规律,治沙并不等于消灭沙漠,不等于让所有的沙漠都变成绿洲,那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8-14 10:02
茫茫沙海面前,人是渺小的。而能让沙漠变成绿洲,又足以证明人的伟大。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绿进沙退的故事,彰显“誓将黄龙变绿洲”的顽强力量,创造出世界荒漠化治理的一大奇迹。
8-10 10:00
库布其治沙人探索出迎风坡造林技术:在沙丘迎风坡2/3以下的区域密植花棒、沙柳等灌木和蒿草,固住沙丘腰部,让风吹顶部的沙子;杨树等乔木树苗高,栽在背风坡后的洼地里,不怕沙埋。这样,可以实现树长沙低、削峰填谷,3-5年后沙丘高度可明显降低。
8-10 09:55
库布其治沙,在曾经的死亡之海上,书写着绿色的传奇。在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的同时,库布其人还以市场的眼光和产业发展的思路,治沙又治穷,增绿又增收,在荒漠化治理中寻找点沙成金的致富新起点。
8-9 15:30
经过多年的生态发展,恩格贝已经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今,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通过多措并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让“生态”成为发展的主旋律。
8-9 09:45
砥砺治沙30年,库布其10.2万农牧民成为了治沙防沙的中坚力量;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成为了治沙土专家、科技二传手;他们南征北战,见证、参与了“死亡之海”变身“希望之海”……曾经的困苦到今天的幸福,让农牧民的笑容更加灿烂。
8-8 15:45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其影响超越了治理成效本身。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库布其人尊重自然、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创造出了一个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成就了“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8-8 15:43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其影响超越了治理成效本身。为了实现绿色中国梦,库布其人尊重自然、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创造出了一个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成就了“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8-8 15:40
库布其人和沙漠的关系在逐步变化。先是仇恨沙漠,与沙漠斗争,再是征服沙漠、利用沙漠,一路相爱相杀,直到与沙漠和谐相守,向沙漠要效益,把风沙变成风景,把黄沙变成黄金,走出了人类与沙漠“守望相助”的文明和谐发展之道。
8-8 09:37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防沙治沙,光有信心有决心、不怕苦不怕累还不行,政府、企业、农牧民和社会人士多方合力的同时,还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防治。
8-8 09:35
库布其沙漠处在黄河之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因此得名。库布其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它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曾经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被称作“生命禁区”、“死亡之海”。
8-7 16:16
“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库布其人在与沙的抗争共生中,摸索出一条科学治沙之路,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焕发生机。
8-7 16:15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恩格贝可谓是中国最大的人造绿洲,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这里涌现出了治沙英雄王明海,日本友人远山正瑛,他们在这个不毛之地上白手起家。近年来随着一批批国内外学者来此考察、一批批国内外游客来此参观植树,这里几乎天然具有“国际范儿”。
8-7 14:57
作为在库布其“沙里生、沙里长”的亿利集团,在强调“治沙”基因的同时,也不回避作为企业来自市场的基因。“企业发展生态产业要经得住看,也要经得住算!”这句话几乎成了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的“口头禅”。
8-7 14:56
经多年努力,当地开发出“沙漠水气法种树技术”,只需10秒就能种一棵树,且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螺旋钻打孔法、甘草平移法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等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将各种治沙难题各个击破。
8-7 14:55
“传统的人工治沙方式,先挖坑再种树,人均日种约2亩,苗木成活率不足30。利用‘微创种植法’,10秒就可种植一株沙柳,两个人一天能种40亩,成活率提高约60以上。”
8-7 14:54
从20世纪50年代的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到60年代的种树、种草、保护基本农田;从70年代的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到80年代的“三种五小”即种树、种草、种柠条,建设小水利、小流域、小草库伦、小经济园林、小农机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一系列措施折射出治沙护绿的新思维,为库布其治沙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8-7 09:41
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有一个栽树栽成百万富翁的故事。杭锦淖尔新村58岁的高毛虎以前是出了名的穷汉。一家4口只有20亩盐碱地,收成还不够糊口。2000年,高毛虎开始为亿利集团种树,因肯吃苦、爱学习,很快就成为治沙能手。短短3年,他赚了5万多元,一家人摆脱了贫困。
8-7 09:40
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一苗树壕”,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库布其沙漠。鄂尔多斯市大胆改革,先行先试,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激发了社会各界巨大的治沙动力。
8-6 16:10
通过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库布其沙漠治理带动了产业发展、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脱贫致富,沙漠的负资产变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资产,黄沙遍野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更多农牧民共享到了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
8-6 15:10
库布其“绿海”作证。30年来,政府、治沙龙头企业亿利、社会组织、农牧民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8-6 14:59
在很多地方旧有的治沙群众组织形式不再有效时,市场化却极大激发了库布其群众治沙的积极性。这背后自然离不开从“以奖代补”“以补代投”到“花钱买活树”——当地一项项生态产业发展新政的推动。
8-6 14:57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荒漠化治理历来被视为世界难题。治沙也一直被当做是公益事业,然而库布其人却另辟蹊径,把治沙难题当作发展机遇。
8-6 14:55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10多年净减少,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库布其的变迁,是中国荒漠化防治最直观的注脚,是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精彩篇章。这片土地的巨变,值得被历史的眼光细致打量。
8-6 14:53
库布其,蒙语意为“胜利在握的弓弦”。700里黄河,宛如弓背,巍巍阴山,横亘东西。黄河龙脊与阴山之险,勾勒出这块被山带河的宝地,赋予了库布其龙盘虎踞的自然禀赋。
8-6 14:52
土地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最近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未来30年,土地退化将给全球带来2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遏制土地退化的势头,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
8-6 14:50
经过生态修复,昔日不毛之地的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度已提升到53%,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作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这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奇迹!
8-6 14:48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几十年持之以恒搏击荒漠与贫困,库布其书写的绿色传奇,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起一面旗,也为世界荒漠化治理蹚出一条路。
8-6 14:46
黄河内蒙古段“几”字弯南岸,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与河套平原交界地带,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盘踞于此。
8-6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