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湖北浠水发现重要清人诗集 学者称:证明黄梅戏至迟形成于乾隆年间

来源:湖北日报
2024-04-30 16:23

原标题:

湖北浠水发现重要清人诗集 学者称:证明黄梅戏至迟形成于乾隆年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20240430_162156_000

近日,一本清代诗人别霁林的诗集《问花水榭诗集》在湖北浠水县博物馆被发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湖北大学客座研究员梅杰据此研究后发表文章认为,该诗集收入的《黄梅竹枝词》,证明了黄梅戏至迟形成于乾隆年间。

《黄梅竹枝词》讲了什么?

《黄梅竹枝词》全诗为:“多云山下稻孙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作者别霁林自注:“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

梅杰表示,这首诗说明黄梅县有演唱采茶歌以酬神的风俗,并指出了黄梅采茶歌的曲调主要来源于多云樵唱、太白渔歌,这与晚清民国老艺人的说法相同。通过别霁林自注来看,这时的黄梅采茶歌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歌舞小戏,而是有着反映黄梅真人真事的原创剧本的大戏,这说明在别霁林时代,黄梅戏的发展进入三打七唱的剧种阶段。从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出小戏的剧目中看出,其中的《瞿学富告坝费》《逃水荒》《李益卖女》《官棚打赌》等正是黄梅县在乾隆二十九年的真人真事。

梅杰认为,如果说主要唱腔形成并伴随着大量独有的经典原创剧本的出现,标志着剧种的形成,那么黄梅戏至迟在乾隆年间已经宣告正式诞生。在以黄梅真人真事为素材的剧本产生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民间歌舞的黄梅采茶调与黄梅道情等民间说唱形式得以深度融合,标志着黄梅戏作为一个剧种真正确立了。黄梅采茶调、黄梅道情、黄梅真人真事三者同时具备的历史条件,这是湖北黄梅以外的县市所没有的。

20240430_162156_001

别霁林是谁?

据梅杰说,最早提到别霁林《黄梅竹枝词》的学者,是著名黄梅戏历史研究专家桂遇秋先生。桂遇秋曾在他主编的《黄梅采茶戏志》中引用过这首诗,并推断此诗作于道光九年。长期以来,安徽黄梅戏研究界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在许多黄梅戏历史研究著作中往往不予引用。

为了揭开别霁林和《黄梅竹枝词》之真假,梅杰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有了新发现:别霁林在湖北黄梅任教官为乾隆末年,并非道光年间,这将《黄梅竹枝词》的创作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四十年。

梅杰说,他主要根据《湖北艺文志》《别氏宗谱》《天门书院杂著》《湖北诗征传略》等古籍考证出别霁林的生平:“别文榽,字东和,号霁林,1760年生于竟陵(天门)南乡(今仙桃市毛咀镇胡家拐村别家老屋湾),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不久先后任黄梅训导、教谕。1817年任河南内黄知县。享年84岁。著有《问花水榭诗集》。”

为搞清楚《黄梅竹枝词》的真伪,不久前梅杰得到线索后,通过黄梅县博物馆馆长童志军联系浠水县博物馆。童志军亲自赶往浠水,终于查得原书。原书一共两卷,前卷收“古近体诗”239首,其中第4至6页为《黄梅竹枝词》四首,桂遇秋披露的为第四首。

20240430_162156_002

黄梅戏形成于湖北黄梅一说再添佐证

梅杰表示,将《黄梅竹枝词》的创作年代往前推至乾隆年间,有可能推翻过去认为的“黄梅戏形成于安徽安庆”的传统说法。

目前学术界一些学者认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采茶调,但“调是调、戏是戏”,黄梅采茶调只是小调,黄梅的逃荒艺人是唱着采茶调进入安徽后,与安徽本地文化融合才形成黄梅戏的。对此,也有学者表示不同意见,如潘汉明、王兆乾、丁永泉等都认为“黄梅戏起源并形成于湖北黄梅”。

梅杰认为,别霁林所说的“邑喜采本县近事,附会其词,演唱采茶歌”,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歌已经成为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成本大戏的黄梅戏。

梅杰说,黄梅戏形成于湖北黄梅,有助于推动黄梅戏在清代、民国的历史研究,诸多线索显示,黄梅戏在清代已有湖北戏班到扬州、芜湖等都市演出,民国初年湖北黄梅戏班已到上海九亩地和汉口市内演出。这些史料目前都游离于安徽黄梅戏历史之外,如加大研究湖北、江西等地黄梅戏历史,中国黄梅戏发展史的拼图将更加完整。

责任编辑:宋新雨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