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投资新局:老基建“补短板” 新基建“扩乘数”-中工财经-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财经

宏观

稳投资新局:老基建“补短板” 新基建“扩乘数”

2020-05-12 07:53:3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三大风险掣肘“新基建”

  “新基建”并非新鲜名词,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相关个股也一度遭资金爆炒。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洪流奔涌在即,从近两年地方实践看,“新基建”还面临一些风险问题。

  一些受访人士指出,“新基建”站上风口,仍需警惕社会资本参与不足导致的财政风险。“新基建”领域所蕴含的极大市场机会和所需要的巨额投入,决定了仅靠国家层面财政投资远远不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可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状况。然而,受制于准入门槛较高、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民间资本投资存在障碍。另外,审评、监督、服务等软环境也影响到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

  “对于企业而言,这些巨大的投资支出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效益,部分企业承担的压力必然是巨大的。”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说,相关政策需要形成合力,为民间资本的热情护航。

  还有受访人士指出,要防止过度建设带来潜在资源浪费风险。目前,“新基建”受到新一轮投资追捧,有近期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内在需求,更应着眼长远。不宜仅仅局限于当前热点领域,而忽视其他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更不能脱离国情、盲目建设,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新带旧的原则,将基础设施投资逐步从传统领域转向新兴领域,有序推进。

  一些地方干部和专家坦言,有些“新基建”项目早已布局,如不少地方政府早就开始大力投资数据中心,但不少地方数据中心建好了,却疏于管理,不能对接市场需求,最后变成低效投资,甚至造成资源闲置或浪费。同时,一些地方将一些项目冠上“新基建”的帽子后,不考虑实际需求而过快过广地推进投资建设。杨轶清说,“新基建”不能搞“全国卷”,而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基础分类实施,现阶段“新基建”主要聚焦经济基础强的省市。

  此外,还需警惕产业配套不完善造成基建和产业的脱节风险。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属于“打基础”,关键是要发展上下游产业和应用,这样才能让数据中心、5G网络支撑起经济发展。一些省市的地方干部反映,“新基建”上下游产业的应用和孵化目前还比较薄弱。

  青岛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崔卫东说:“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本身对城市的经济拉动作用并不大,创造就业、税收产值也较少,不宜一拥而上,应将重点放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浙商研究会秘书长徐王婴说,必须从产业链的角度来审视与考量“新基建”投资,要有数字经济与配套产业的支撑。否则,再宏伟的基建,再庞大的投资,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基建”投资需要新思维

  目前,多地多部门都把5G网络、数据中心、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作为2020年投资重点项目并加大投资力度,亟须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切忌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

  业内人士表示,应以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重走“地方财政加杠杆”的老路,建议提高投资的主体开放性、区域针对性和产业前瞻性,更好发挥“新基建”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早日形成实物工作量。

  一是构建财政支出新模式引导参与主体多元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近年来,财政在充电桩等“新基建”领域的投入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反思。“新基建”所涉及的领域均与高科技有关,市场机会大,但风险也相对较高,应该构建与“新基建”支出相匹配的财政新支出模式,市场主体参与意愿强烈的领域要放宽市场准入,对参与意愿不强、收益欠佳的项目可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间资本。

  沈建光认为,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全面推动“新基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而专项债是重要资金来源,资金方面也应向“新基建”项目倾斜。

  任泽平表示,“新基建”需要不同于传统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资、专项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投资区域、领域。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建议,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财政应该搞跨期平衡,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增强投资针对性,“新基建”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重点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对疫情暴露的医疗、环保等民生短板不断补齐,同时对传统基建进行更新换代。对人口流出地区,要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突出应用导向,新基建与配套产业需同频共振。抗疫短板,正是投资重点。此次防疫进程中的数字化应用,顺应社会需求而生,这也表明数字化“新基建”应当更多站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主动投资在短板领域,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广州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建荣表示,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其更大的功效在于带动配套产业经济发展,建议增强前瞻性,注重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建设,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同时用产业经济反哺“新基建”,实现“新基建”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发挥“新基建”的“乘数效应”和“裂变”功能。

  四是“新基建”要注重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百度公司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数据中心有传统数据中心和新型数据中心之分,传统数据中心是孤岛式的,新型数据中心是云化、共享式的,应推进数据的开放共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基建”要把数据标准化和开放共享作为非常重要的目标,如果没有数据标准化的采集,数据汇聚、标注、应用等就没有质量。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周强、胥兆瑞、程士华、屈凌燕、陈灏采写)

1 2 共2页

编辑:杨晶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