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
领衔人:杨 莲

江苏油田分公司

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

  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5月。领衔人江苏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采油高级技师杨莲,197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劳动模范、中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中石化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中石化集团公司岗位练兵“标兵”等荣誉称号。

  劳模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6人,其中高级技师7人、技师6人、工程师3人。工作室累计完成技术创新项目56项,其中取得省部级技术创新成果3项、局级技术创新成果24项;已授权国家专利15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质量管理成果4项;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2篇,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700万元。

  一、健全工作制度、明确目标任务

  以“提升工作标准,确保工作质量,多出创新成果,培养复合人才”为建设目标,以培养懂技术、会操作、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制定了工作室建设长期目标,不断建立健全工作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完善了《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杨莲劳模创新工作室年度运行计划》等制度,修订了岗位职责、业务范围、管理制度、年度规划等内容,做到了工作室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开展、创新有成果。

  二、提高攻关能力,发挥团队作用

  工作室成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了多项江苏油田及采油一厂的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项目。2015年以来,围绕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安全生产等确立攻关课题,共立项24项,解决了油井带压加药,捞油井捞油遇阻等诸多生产难题。如对抽油机减速箱漏油的难题,采取了“疏、堵、通、除、滤”相结合的五字维护法,现场解决漏油减速箱98台,并对治理过的减速箱进行检查、跟踪,均未发现有渗漏现象和运转异常情况。项目获2014年中国能源化工先进操作法二等奖。针对部分油井作业完后,由于电动机功率偏小,无法将驴头甩到下死点。所研制的甩驴头助力装置,在现场使用过程中,10秒钟左右就可将驴头顺利甩下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开井时率。项目获2015年中石化QC成果一等奖,2017年中国能源化工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

  三、激发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创效

  作为由采油高级技师杨莲领衔的劳模创新团队,我们注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带领团队创新创效,解决生产难题。注重成果的交流与共享,定期组织课题攻关,交流心得体会;定期展示创新成果,讨论改进方案,制定推广办法;定期进行QC写作、论文写作,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了创新能力。

  2015年以来,工作室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发明专利受理1项、省部级质量管理成果及创新成果5项,油田级创新成果12项。创新成果内置式取样装置、抽油机平衡块移动工具、活节式管线堵漏卡、长关井井口防盗装置、井口盘根盒皮带加取装置、平衡块固定螺栓液压松紧工具及可旋式拆阀组合工具等均在生产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现场应用后提高了职工操作时的安全系数、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9年工作室成员杨莲、付江徽、陈治宇等人,针对油井带压加药操作存在的药剂难投加、安全把控难、多次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他们盯在现场,反复分解、分析带压加药过程中各个环节及存在的问题,设计多套加药方案,反复论证,并加工试验装置,在多口井进行现场试验研究,研制出无需外接电源的带压加药装置设备,借助氮气或油井套管气本身压力,依次将药剂和清水导入设计的特制压力容器内,实现一人即可完成操作且不放套管气、不接触药剂、不外接电源的“三不”加药流程,在花24-18井和花24-19井实施带压加药,成功将单井加药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找到了纯机械、不接电带压加药的新方法,解决了带压油井加药维护的难题,工作室成员在平时工作中身体力行,很好地传承了劳模精神,提高了团队的集智创新和协同攻关能力。

  四、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后备人才

  工作室成员按照职责要求,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赛活动,根据组织、岗位和个人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和培养计划,通过名师带徒、技能讲堂、季度对抗赛等形式,发挥技术培训室和技能操作练兵场的作用,形成了集中培训与个体实践互补。着力培养能上讲台、会带徒弟的导师型人才;着力培养懂技术、会操作、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立足于为企业培养复合型、技术型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传承技能功能,通过名师带徒、特长讲座、网络授课等多种形式,从工作室走出中石化集团公司采油工技能竞赛金牌获得者4人、银牌2人、铜牌1人,局级技术大赛冠军3人,局级技术能手8人。2015年以来,培养出技师、高级技师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