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启湾区化增长之路-中工财经-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财经

宏观

中国经济开启湾区化增长之路

2019-03-25 07:55: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粤港澳大湾区所包含的区域范围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

  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图为香港维多利亚港。记者 吕小炜 摄

  编者按 粤港澳经济大湾区规划的发布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逻辑冲击,其关于经济增长形式和发展路径的颠覆性前瞻,远远超过了新的区域经济规划的视角。不能单纯把湾区看成是一个经济的地理形态或地理的经济形态,尤其是在5G通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湾区已经超越了发达经济体业已存在的湾区范畴。

  对处于新历史时期的中国来说,湾区与湾区化的经济区域正在成长为一种最新的经济组织形态。这种新经济组织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最新生产要素的聚合形态,它基本保证了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进出这个区域的速度是最快的、成本是最低的、聚合创新能力也是最强的。可以预见,众多湾区化区域的涌现,将快速开启中国经济的湾区化增长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记者 吕光一 广州报道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建设世界一流湾区需要有世界级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遍观世界上已成熟的三大湾区,均发展出各具特色且有国际地位的高端产业集群。其中纽约湾区以金融业为核心,旧金山湾区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东京湾区则在汽车、造船等高端制造业方面拥有世界级影响力。

  相应地,规划纲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的打造明确了定位和发展方向:将依托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将大湾区建设成为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创新”

  大湾区产业升级的内驱动力

  “科技创新”是规划纲要中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汇之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发展目标。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江年认为,突出科技引领是规划纲要的亮点所在,大湾区是向科技要发展,通过对大湾区的整体规划,着力于解决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协调问题,推动系统性改革。

  粤港澳大湾区所包含的区域范围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但规划纲要同时指出,大湾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经济运行仍存在着产能过剩、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增强。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规划纲要也给出了答案:大湾区发展要遵循的第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创新驱动、改革引领。

  中山大学副校长李善民认为,大湾区拥有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条件。但是同时需要认识到,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依然是个“卡脖子”的问题。另外,大湾区内各城市创新资源和禀赋不同,如何协调各自的优势,推动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高效流动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李善民说,在创新能力方面,大湾区内城市各有所长,互补性强。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自由流动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比如,香港、澳门和广州拥有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多,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可以在原始创新力上发挥所长,并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源头型城市。深圳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可以扶持企业自身成为创新高地。珠三角各市依托在制造业上的深厚基础,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由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1 2 共2页

编辑:杨晶

财图

IT

财知道

房产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