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鲁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领衔人:邓鲁宁

大港油田分公司

邓鲁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立足三点巧发力,匠心筑梦展作为

  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成立于1964年,主要从事陆上及滩海区域油水井措施作业、维护性作业、复杂井作业等工程技术服务,是大港油区保油上产的主力军。“为油而生、为油而战”是公司2500名干部职工坚定不变的信念,是一支享誉大港油区内外的铁军队伍。为充分发挥技能专家、技能骨干的引领作用,公司工会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于2014年10月建成邓鲁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围绕“解难、研发、育人”三大核心任务,积极推行“三四六”工作模式:三个紧盯:紧盯公司重点工程需求服务、紧盯现场难点问题解决需求服务、紧盯现场疼点事故处置需求服务。四间场馆:技术研发室、工具教学厅、成果展示厅、图书学习室。六个攻坚组:邓鲁宁技术创新研发组、孙国海疑难问题处理组、王群星技能培训开发组、崔臣滨复杂措施服务组、王春祥作业设备维护组、高晓乐井控技术保障组,搭建了技能骨干岗位建功的舞台,架起了工作室服务公司发展的快车道。

  一、上下联动,开启了员工岗位建功的新阵地。

  工作室6个攻坚组在4个修井分公司,42个一线修井队来回奔走,与一线员工、一线队干部广泛交流,总结困扰一线生产的共性问题、寻找制约现场施工的疑难杂症,努力实现安全修井、绿色修井、高效修井,形成了上下一心、整体联动、服务一线的工作格局。2014年以来,累计深入一线施工现场160余次,解决共性问题、疑难杂症37个。在修井作业现场,井控压井管汇组和储液罐是减少井喷事故、预防井控风险的重要井控装置。传统的设备,安装难度大、井控风险大、环境污染大,还存在冬季冻堵等问题,工作室领衔人邓鲁宁,率领专家团队,经过21次试验,研发的多功能压井管汇储液罐,实现一次性安装、正反洗快速转换、灌注计量、防冻、逐级沉降等功能,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二、搭台唱戏,开启了特色技术研发的新路子。

  工作室领衔人邓鲁宁,是全国石油石化职业技能竞赛个人第三名、团体冠军获得者,先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工人发明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中石油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9名成员中有技能专家8人、技能骨干21人,都是修井战线的技能精英,是公司特色技术研发的“智囊团”。几年来,工作成员敢于打破禁锢、大胆创新,上交创新成果5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型专利32项。其中,连续冲砂技术、快速搭建抽油杆桥油管桥技术、落井钢球打捞技术、井内弯曲抽油杆打捞技术等成果,已经在公司被广泛使用,有效应对了海滨环境造成的特殊井况修井作业,形成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特别是全智能自动修井车,是工作室最具代表的创新成果,人工驾驶系统、智能数控操作系统、生活保障系统、动力系统、灯光声像系统、安全环保监测防护系统、自动升降系统、抓取松紧扣系统、支撑托举防喷系统、管杆摆放系统,十大构成系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该创新成果正在样车制作当中,全新的自动修井车,将极大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实现修井作业低伤害、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是修井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巧借东风,开启了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017年,工作室搬迁至公司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让工作室和职工教育培训中心两个没有交集的组织,再次焕发新活力、再次展现新形象,实现了比翼齐飞、合作双赢的新局面,开启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通过这次融合,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补充了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同时,在培训课件制作、职工培训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情景模拟培训,让职工培训更受欢迎。新职工模拟现场入场教育、应急队模拟事故现场教学等,让培训更直观、更易懂。进出站培养模式,让人才梯次更科学。我们实施了技能人才进出站培训模式,工作室成员与高级工、新进大学生结对进站培养,一起处理难题、科技攻关、携手完成科研项目等,培养成熟的员工出站,同时,新一批岗位员工进站,周而复始,达到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目的。几年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培训中心联合发力,在员工操作技能等级鉴定中,26人通过了技师考试,135人通过了高级工考试,237人通过了中级工考试,构建了公司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梯次。同时,24人在大港油田公司及以上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牌,是大港油区名副其实的金牌选手摇篮。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邓鲁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担负保油上产的使命,大胆创新、担当作为,在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途中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