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领衔人:张丽娟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张丽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张丽娟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7月,2016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验收,命名为自治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由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技术专家张丽娟牵头创建,现已形成以科研技术骨干为依托,集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科研攻关为一体的创新创效团队。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埋藏深、非均质性强,流体分布复杂,地面环境恶劣,地下条件复杂,是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工作室本着“团结协作、合力攻关、创新创效”的理念,通过持续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自主科研还实现了降本增效。

  一、凝心聚力挑战世界级难题

  28年,露头、岩芯、薄片、图表,几乎是张丽娟的全部世界。28年的科研战线中,让张丽娟记忆最深的是近年来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进程中诸多世界级难题的极限考验,如何用技术创新和全生命周期研究来打破生产的瓶颈,成了张丽娟和她的团队日夜思索的课题。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是由一个个不规则的缝洞体组成的,因此,只有准确刻画出缝洞体的空间形态及位置,保证钻井准确入靶,才能有效提高钻井成功率。在当时资料品质有限、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困难没有让张丽娟和她的团队止步。近3年攻关中,她们对成千上万个缝洞体进行了反复尝试,对参数和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了缝洞体从最初模糊的轮廓雕刻到缝洞体内部结构量化雕刻的跨越,从而创新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雕刻评价技术。这项技术犹如一双透视眼,不仅能够精细刻画出缝洞体的内部结构,还可以预测缝洞连通性,计算出储存油气的有效体积,解决了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预测、评价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

  紧随其后,张丽娟和团队又把这项技术应用到碳酸盐岩的储量计算中,探索形成了储量计算新方法——缝洞雕刻容积法,解决了以往“传统容积法”计算和上交储量误差较大的问题,并编制了油田企业标准——“缝洞雕刻容积法”储量规范,利用该方法上交一定规模的探明储量,得到了国家储委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二、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垄断

  创新编制了《缝洞量化雕刻容积法》碳酸盐岩储量计算集团公司企业标准,规范了复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管理,有效指导了开发方案的编制与储量复算, 解决了超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量计算难题,提高了储量计算精度,得到国家储委的高度认可,也为国家行标的修订奠定了基础。

  打破长期以来由国外公司形成的技术垄断,通过自主科研节约合作经费近千万元,承担中国石油重大科技专项2014E-2105、2014E-2106、2018E-1806和国家重大专项2016ZX05004004等课题,取得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应用,支持了2亿吨三级石油地质储量上交,为碳酸盐岩油田稳产上产奠定了资源基础,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转化应用实现成果落地

  实现了台盆区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持续突破。甩开预探台盆区碳酸盐岩深层鹰山组层间岩溶储层,在跃满、富源、果勒等区块实现了油气勘探新突破,部署钻探跃满9、跃满801、富源2、果勒2等30余口井均获得成功,使哈拉哈塘油田勘探范围不断扩大,新增预测石油地质储量3391万吨。

  推进油气藏评价取得新进展。加强以断裂为核心的技术攻关,明确了富油气区带油气富集规律,在塔北西部碎屑岩滚动评价、玉科碳酸盐岩油气藏评价方面评价效果显著,部署6口评价井试油获高产油气流,新增控制及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000万吨。

  创新形成了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技术。承担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塔北超深碳酸盐岩油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形成了缝洞量化雕刻技术、碳酸盐岩不规则井网布井技术,形成了缝洞带、缝洞系统、大型缝洞集合体描述技术,初步形成了碳酸盐岩注水及注气试验提产技术,指导了注采井组部署,新井初期日产由30吨提高到37.31吨,综合递减由25%降至20.3%。

  近年通过攻关超额完成油气上市储量任务。新增SEC储量油超600万吨,天然气超700亿方,新增动用技术可采储量石油746万吨,天然气90亿方。

  四、立足平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开展缝洞型油藏储层精细描述等科研技能培训、上市储量自评估方法、储量评价分类专题交流及研讨等内容,工作室培养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一体化复合型人才近12人,SEC储量自评估、储量价值评估专业人才6人,另有4人获得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丽娟创新工作室”作为塔里木油田科研技术创新平台领军队,通过持续创新为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技术引领与攻关、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形成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特色专业技术系列,打造了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科研专业创新团队,支撑了碳酸盐岩原油快速建产,为持续上产稳产夯实了技术和人才基础,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建设3000万吨现代化大油提供了坚强保障。